前不久,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志愿服務崗在第三批首都學雷鋒志愿服務站(崗)、示范站(崗)申報命名活動中,獲評“首都學雷鋒志愿服務崗”的稱號。
知識產權志愿服務崗依托于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陳列館、專利展示廳,組織局內優秀青年志愿者,面向社會公眾宣傳講解知識產權制度和文化,組織開展公益講座,提供專利文獻信息服務,促進了公眾知識產權意識和能力的不斷提升。
“知識產權志愿服務崗自設立以來,一直致力于滿足社會公眾對知識產權的多元化需求,提供多樣化的參與方式。”知識產權志愿服務崗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將進一步提高知識產權文化宣傳和服務能力,為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營造良好氛圍。
多元化需求得到滿足
在移動互聯網全面普及的背景下,“權力就是責任,管理就是服務”意味著更多的改革期待。國家知識產權局結合社會公眾的切身需求和業務工作實際,貫徹“放管服”改革精神,進一步深化窗口服務大格局。
“在每次的公益講座上,都會出現不同人群的身影,有附近大學里的退休學者,有企業的員工,也有專利代理機構的負責人。”上述負責人介紹,公益講座是國家知識產權局宣傳知識產權文化和專利制度、普及專利知識和技能、面向社會公眾開展的系列免費講座活動。公益講座自開設以來為不同需求的用戶提供不同類型的服務,目前,在層次上覆蓋意識啟蒙、基礎知識、實務技能和高層講堂,在內容上涉及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滿足了用戶的多元化需求。
“不同人群對專利知識有著不同需求,如企業較為關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最新政策、專利運營管理方式等,科研人員更關注其研究領域的專利技術情況,專利代理人更關心專利法、《專利審查指南》的修改進展,普通公眾更渴求專利基礎知識。”上述負責人介紹,每年公益講座開始前都會針對公眾需求開展分析調研,用戶可通過填寫調查問卷、在線反饋、參加現場講座等途徑提出聽課意見和需求。工作人員會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進行課程內容、授課老師的安排設置,有著不同需求的用戶都能獲得自己所需的專利知識和技能服務。在每周召開的公益講座例會上,工作人員還會總結上周講座的公眾參與情況和反饋,對下一專題課程的數量和內容進行調整。
“中小學生往往更喜歡通過實物模型、多媒體動畫、圖片影像等可觀可感、更加直觀生動的形式來了解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歷程和專利知識。”上述負責人介紹,工作人員會利用知識產權陳列館、專利展示廳、專利文化主題畫廊,向中小學生介紹我國知識產權文化和專利制度。除了中小學生,社會公眾也能免費參觀。知識產權志愿服務崗通過對青年志愿者提供包括崗位介紹、講解詞導讀、外事接待禮儀、講解經驗分享等內容的系列培訓課程,培養了一支專業的講解隊伍,團體參觀可提前來函、來電預約,知識產權陳列館工作人員和志愿者會對預約的團體參觀提供講解服務。
除了普通的參觀團體,還會有外賓等特殊群體前來參觀。今年7月,知識產權陳列館就接到了“一帶一路”學位教育學員培訓班前來參觀學習的來函。此次參觀時間緊、任務重,還涉及到外賓,知識產權陳列館選派了英語口語流利、講解經歷豐富的志愿者進行講解,除了常規的講解內容,還補充了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我國提交專利申請情況的介紹,并對我國近年來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努力,以及知識產權事業所取得的成就作了重點介紹。志愿者專業細致的講解受到了二十余名中外學員的一致好評。
多樣化方式進行參與
在一次公益講座上,北京一家企業的多名工作人員一同前來參與學習。“借助公益講座的平臺,企業員工能夠學習到專業的知識產權運用與保護的知識,了解國家知識產權局最新的政策走向與審查標準。”該企業知識產權部門負責人表示,公司除了派員工代表前來參加現場的公益講座外,還會組織員工在公司里觀看學習線上的公益講座。該負責人表示公益講座的講授內容干貨滿滿,觀看學習受益匪淺,還有員工加入了公益講座交流群,在群里討論知識產權的相關問題。
“知識產權志愿服務崗館室與網絡結合、線上與線下互補的服務模式,使得社會公眾能夠利用業余時間自主選擇參與方式。”上述負責人介紹,如今移動互聯網全面普及,國家知識產權局也因時而變,打通了線上、線下的服務渠道,充分利用網絡課堂、微信群、微信公眾號、郵件、政府網站等方式實現了網絡服務與館室服務的無縫對接。社會公眾不僅可以到專利文獻館參與現場的公益講座,還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等移動智能終端觀看網絡課堂的講座直播,也可通過公益講座學習平臺點播、回看往期講座視頻,隨時隨地享受到專業細致的知識產權服務。統計數據顯示,公益講座在線學習平臺自2017年6月開通以來,已注冊用戶1.2萬余人,點播公益講座視頻4萬余次,用戶對公益講座的滿意度達95%。
如今,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傾向于通過網絡獲取專利文獻服務,公益講座交流群就是為了方便回答公眾的知識產權問題而建立的。據了解,社會公眾除了可以來館咨詢專利問題、檢索下載專利文獻,還可通過電話、微信群等形式進行咨詢。截至目前,已建立了10個講座交流群,群成員近5000人,每個群里都有知識產權專家庫專家、知識產權領軍人才、專利信息師資人才、實務人才等,社會公眾可通過這些交流群獲得迅速且權威的專利文獻咨詢服務,大大節省了獲取知識產權文獻和服務的成本。
“在為社會公眾提供知識產權服務的過程中,我們也強烈地感受到公眾對于知識產權服務不再僅僅滿足于基本的概念知識,而是有了更為多元、更加深入的需求,社會公眾知識產權運用的水平不斷提升。”上述負責人表示,今后,國家知識產權局將進一步深化窗口服務大格局,構建為民服務大窗口,搭建交流學習大平臺,推動專利文獻服務窗口成為整合資源支撐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窗口,成為普及技能推動專利質量提升的窗口,成為交流互動服務社會公眾的窗口。